| 
View
 

01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阮氏拖 2 years, 1 month ago

宗教博物館

 

漢娜的作業:

柏林的飛地

 

如果你已經去過柏林這坐城市,你可能注意到柏林的人口是多元文化的。也許你也注意到,在柏林生活的土耳其人數量相對較多。這種情況可能有哪些原因?當你在柏林看到滿街的土耳其人,那源於東、西德仍分割時,德國政府的一項移民政策。這些土耳其人是離開家鄉到西的工作人,在德語被稱為“外籍工人”。留在德國的外籍工人以土耳其人為主。

最早期的外籍工人,他們做的工作大多是不舒服的工作。還有,這項工作是在封閉的工廠,又主要是在克羅伊茨貝格跟新克爾恩這兩個地區進行的,說明,土耳其人的居住是有限的。

看得出來,該地區至今是土耳其社群的聚居地,也就是說,是土耳其的生活中心。人們又把這個地區叫做小伊斯坦布爾。原因是,在克羅伊茨貝格地區有土耳其的俱樂部、咖啡廳、餐廳、旅行社、牙科醫生等等。你會感覺到你是在土耳其,就像伊斯坦布爾一樣熱鬧。

一個從德國來的記者說,如果你在夏日裡漫步在克羅伊茨貝格地區的街道上,關上眼睛時,東方的氣息就會飄進你的鼻子裡,你會問到來自雜貨店的香料和來自周圍眾多土耳其參觀的烤羊肉的味道。而且,你會聽到孩子們玩就像在伊斯坦布爾的老城區。記者還補充,在德國,幾乎沒有任何其他地方能讓你有這種體驗。

對柏林居民而言,他們很喜歡在這些地方打發時間。再說,柏林以其多樣性及熱鬧的街道而聞名。我在柏林生活的時候,也非常喜歡跟朋友們一起去柏林克羅伊茨貝格地區感受以及體驗到柏林的多元文化。

 

材料:

Daimagüler, MehmetWELT 報紙Klein-Istanbul an der Spree [斯普利河畔的小伊斯坦布爾](20010520) [20230309] https://www.welt.de/print-wams/article611919/Klein-Istanbul-an-der-Spree.html 

 

匡翹明周[柏林,異鄉人之城西德戰後移民史 土耳其移民六十年(20220104) [20230309]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社會/移民德國-土耳其人-土耳其移民-197073/

 

 

 

施漢娜:

世界宗教博物館

 

上個禮拜我跟同學一起去參觀了世界宗教博物館。該博物館是一座以世界宗教為內容的博物館。它的導覽主題以及內容是如下:讓大家能夠了解各宗教的差異性與共通性了解各宗教建築的風格與特色了解各個宗教在生命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習俗與風貌

世界宗教博物館基本上提供人們一個認識各不同宗教的機會,讓大家有機會選擇自己一生的精神信仰」。簡單而言,大家能夠深入了解世界上的各種宗教。

關於博物館的展覽,它給參觀者提供了生命和平多元空間,這反應著世界上存在的多元文化。進而,讓大家從不同的角度來看並感覺世界的跨文化。總之而言,該該博物館的目的是,「讓多元宗教文化與生命教育有更多的交流,匯聚國際與國內宗教、文化、教育等非營利組織資源合作,進行國際與社會的服務,也為地球永續、生命和平盡其心力」。

我跟同學來的時候,我們做的第一件事是自己看了關於各個不同宗教的展覽。該展館給大家詳細地介紹各種宗教的特色與風俗。展館當中還展出了一些小型的禮拜堂,大家可以看一看。對於我而言,世界宗教博物館給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我直接為這麽多精準的資料而著迷。

接著,我們得到了一個詳細的兩個小時的博物館導覽。導遊用詞精當,與我們分享了許多關於宗教以及宗教相關問題的信息和資料。在開始時,她讓我們知道,博物館向參觀者提供了乍一看似乎很大、很難回答的問題,比方說,我是誰?世界上有天神嗎?死亡後是否有生命?等等。這些問題,大家應該在參觀之後能夠思考並找到答案。

導覽當中,大家都學到了每個宗教反應著自己的信仰。這意味著世界上還是存在難以避免的宗教爭端。因此,該博物館讓大家明白和了解,雖然每個宗教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但人們應該相互尊重和接受。顯而易見,世界上存在的多種不同的宗教對世界的跨文化具有巨大的印象。宗教使人們聚集在一起,它讓全世界變得五顏六色。也就是說,每一種宗教是獨一無二的。宗教是文化之內的一個重要的部分,於是形成大家的思維方式。

最後我想說,參觀宗教博物館之後,我學到了各種宗教對世界上的跨文化的貢獻十分大。然而,為了更好地了解世界上的多元文化,我特別建議參觀該博物館。內容豐富,不可不看!

 

材料:  

Museum of World Religions世界宗教博物館 [2023,03月12日] https://www.mwr.org.tw

 

阮氏拖_師大華語系碩一生

題目:胡志明市的唐人街

        China Town(唐人街 )是一個名詞,用來指代中國人居住的地區。 因此,China Town也被稱為唐人街。 這個地方具有中國人的建築、文化、信仰、歷史、活動等特徵。唐人街幾乎遍及全球所有國家,Chinatown Bangkok(泰國)、Chinatown New York(美國)、Chinatown San Francisco(美國)、Chinatown Singapore(新加坡),甚至Chinatown Sài Gòn(越南)。唐人街被華人視為異國他鄉的第二故鄉。

        胡志明市華人總共有50多萬。他們主要住在堤岸(第五郡的西部和第六郡部分區域),是胡志明市經濟發展要素之一。 胡志明市華人於明末清初陸續遷入越南南部,大多數為反清復明的人士。一開始,他們在鋪洲、同奈江成立了買賣區域。1778年-1782年,阮文惠率領西山軍隊進攻阮福映的軍隊。由於鋪洲華人幫助阮映,所以鋪洲被西山軍搶奪、殘殺。鋪洲華人則遷至離鋪洲30公里的堤岸,再度成立買賣區。由於貿易蓬勃發展,堤岸成為一個熱鬧的買賣城市。法國統治時期,法國政府把離堤岸15公里左右的西貢規劃成西貢市(即今天的胡志明市的中心),當時該城市大約有50萬人口。此時期,華人經濟位置最高。華人商人跟法國人關係友好。1975年4月30日南越戰敗,西貢淪陷,越南共產軍隊戰勝,美越戰爭結束。1976年,越南(原北越)國會決定改名西貢為胡志明市,實施國有化政策,於是越南的華人經濟經歷困難階段。1979年,中越邊境戰爭爆發,伴隨著越南的經濟改革政策,由於害怕報復和經濟損失,許多中國人越過邊境,到各省、東南亞國家當船民。 自1986年越南改革開放以來,華人社區在經貿發展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2007年,胡志明市文化廳舉辦「華人文化日」。

        經過三個多世紀的建設和發展,堤岸的華人不僅改變了這裡的風貌,還創造了這裡獨特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價值。他們開闢和建立了繁華的城市中心,有繁華的商店、名牌商品生產設施、銀行、劇院、寺廟、道場、北藥街、東西醫醫院、酒店、餐廳、美食街…充滿了中國人的傳統身份...。古今華人對堤岸的突出文化印象之一,首先是建築作品,尤其是寶塔和寺廟(華人稱之為會館)的建築。

       在商品生產方面,堤岸的華人重視發展陶器、磚瓦、絲織、布織、造紙、製筆等傳統手工業。 印花、鞣革……時至今日,通過能工巧匠的代代相傳,許多手工藝品已成為國內外消費者青睞的物品,以精緻、藝術、品質著稱。說到飲食文化,西貢人自古就有“吃在五區,住在三區”的說法,意思是堤岸被認為是中國人的“美食天堂”,數十種美味佳餚應有盡有。大膽的傳統中國風味,如:水餃,蝦餃,北藥雞,潮州米飯,烤豬肉,烤鴨,雞蛋炒牡蠣,…。來到堤岸地區定居創業,華人把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節日、文學藝術等都帶上了行囊,創造了文化生活。精神非常多元、豐富、獨特異國他鄉。尤其是舞獅藝術,一種非常流行且歷史悠久的街頭藝術形式,與傳統習俗、和節日有關,尤其是在農曆新年、中秋節,因為對於中國人來說,這三個吉祥物象徵著幸運、繁榮、成功和幸福。中國人一在堤岸定居,就開始建立舞龍舞獅團,但最初每個舞團只有一隻獅子,在節假日和春節為社區表演。

       在堤岸華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對人間神靈和自然神靈的崇拜已成為信仰和信仰的兩大體系,世世代代深入人心。堤岸華人會館除了“共同之家”的元素,為了連接華人社區,會館也是幫助和讚助社會貧困和有需要的成員的地方。

        會館與華人的廟宇有著密切的關係,為華人社區提供物質和精神上的支持。 會館曾經是商人們洽談生意、互相尋找貨源、市場、買賣商品的方法的聚會場所。

        目前,連接中國人和中國商人的角色已經不復存在。會館成員仍然會面、交流、捐款做慈善活動。 其中,更加重視社會保障、消除飢餓、減貧、教育支持。

        經過數百年的建立和發展,堤岸華人會館與移民社區聯繫在一起,融入了新的環境。扮演著維護文化認同和聯繫社區的角色。 一些會館已成為國家級建築和文化遺產。會館的遺跡已成為胡志明市堤岸地區具有文化歷史和典型建築的社區生活

參考資料

1.https://zh.wikipedia.org/zh-tw/%E8%83%A1%E5%BF%97%E6%98%8E%E5%B8%82%E8%8F%AF%E4%BA%BA

2.https://vi.wikipedia.org/wiki/Ch%E1%BB%A3_L%E1%BB%9Bn#Li%C3%AAn_k%E1%BA%BFt_ngo%C3%A0i

3. https://baodantoc.vn/van-hoa-nguoi-hoa-o-cho-lon-30929.htm


阮氏拖—師大華語碩一生

題目:宗教博物館

 

       本次能夠參觀「世界宗教博物館」令人打開眼界,認識世界宗教文化,館內運用大量多媒體互動展示,讓觀眾從宗教的藝術表現、文獻經典、音樂、宗教儀式和建築特色等各層面,獲得全方位的了解,也讓每一位來訪者在人生中第一次邂逅宗教之美時,都會有一段難忘的經歷。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片水幕,據導遊介紹,在大多數宗教中,水都是用來進行淨化儀式的,所以在這裡游客可以把手放在水中,象徵著潔淨,導遊讓每個成員嘗試觸摸水並感受它。接著是一條長長的「朝聖步道」,牆上的朝聖者群像,將伴隨您進行朝聖之旅。地板設計由坎坷粗糙,漸漸轉化為平坦,象徵著朝聖之路總是艱難的,但越接近真理,旅途就會越順利。我想當我們遇到困難時,只要熬過去,一切都會更順利。走完朝聖之道,我們又看到很神奇設計的佈置,金色大廳的設計概念是人的靈魂之窗「眼睛」。大廳兩旁鑲嵌金色馬賽克的兩根大柱上,以十四種語言分別刻著「愛是我們共同的真理」、「和平是我們永恆的渴望」兩句箴言,這正是世界宗教博物館的創館理念。接下來我們走到生命之旅廳,生命之旅廳禮讚人類生存中幾個主要的生命階段,以及宗教傳統在這些轉變及階段過渡時所扮演的角色。人生從出生、成長、中年、老年乃至死亡和來世的整個旅程,如何能夠讓我們的死亡變得有尊嚴更有希望其實在信仰裡面會出現的。

        最後導遊帶我們參觀世界宗教展示大樓,這大廳分為世界宗教文物展示區(四邊周圍),及世界宗教建築模型(中間)。在這裡,世界宗教博物館推崇全世界過去和現存的宗教信仰,並且展出其中較古老及信仰人口較多的十個宗教,其中永久展示主要集中於八大世界宗教:基督宗教、伊斯蘭教、佛教、道教、印度教、錫克教、猶太教、神道教,與古代宗教如埃及、馬雅。由於時間有限,我們只參觀了三個宗教:

       佛教: 佛教是指由原名悉達多.喬達摩的釋迦牟尼佛所創的宗教信仰,以其一生行誼和教誨為核心思想的哲學和文化傳統,對亞洲各國的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直到今日,世界上有超過五億的信徒深受佛陀信念的影響;大部分的信徒分佈在亞洲,近年在歐洲和北美洲的信徒數量也日漸增多。佛教歷經長久發展因而衍生出繁多的不同宗派,這些宗派因社會型態或文化結構而對佛法產生不同的詮釋觀點;信徒藉由「三寶」——佛、法、僧——的引領,得以領略開悟途徑以達到「涅槃」的境界,尋求從慾望和生死苦痛的輪迴束縛中解脫,以達「涅槃」之境界,是信徒實踐的終極目標。

       道教: 道教興起於中國,可追溯到生活在約西元前六世紀的老子。時序推移,發展出了兩個支流:一是人文學派的道家,二是宗教的道教。道教以老子、莊子以及其他道家著作為思想基礎,並吸收了陰陽家、神仙家及其周易的精神資源,在東漢末年(西元二世紀)形成完全意義上的宗教。如同所有的宗教一樣,道教重視救難救世,但道教更注重個人的宗教內在實踐,修煉為了得道,得道就意味著超升成仙,恰恰是個人超升了,才得以解救別人和社會。

        猶太教: 傳說中,猶太教源起於約四千年前的古代近東地區,在長久的歷史中,這個宗教遷徙於各大陸,雖然歷經種種的變遷與發展,但其基本的核心信仰卻始終維持不變。猶太教徒相信上帝創造並掌管這個世界。因為所有的人都是上帝創造的,所以人們應相親相愛,彼此尊重。猶太教的聖訓與誡律——米茲瓦——約束了人與上帝、以及人與人間的關係;也同時包含了宗教、法律、日常倫理生活各層面上相關的儀禮、規範、與律令,生命中的一切都與托拉密不可分;與上帝的關係、服從上帝的的誡律已融入生活之中。

        宗教展示大樓讓我更深入的了解其他宗教,宗教是一部分人的需要,在宗教中有良好的道德和文化價值。 許多科學家研究過宗教倫理問題。 宗教教義都包含許多人類倫理價值, 宗教倫理的最大價值在於有助於維護社會公德,完善人格,引導人們走向真、善、美。

參考資料

1. https://www.walkerland.com.tw/article/view/266178

2. https://www.mwr.org.tw/

 

 

黎氏錦紅 - 學號:61084043I

文化飛地:「桃園東南亞街區」 

首先,我們先了解什麼是「文化飛地」。在地理學中,有一個所謂的「飛地」概念,意指在某個地理區劃境內有一塊隸屬於他地的區域。過去這種說法,多是在講地區與國家之間的相對關係,例如阿拉斯加或者德國統一前的西柏林。不過,飛地的概念也可以套用在文化上來談,因此像是美國很多城市裡有的小東京或者唐人街,便是屬於一種文化的飛地。《文化飛地:Sunroute旅館在臺北》。  

台灣也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國家。近年來有許多外籍人士無論是外籍移工、新住民、留學生選擇來台灣工作、留學或居住,所以台灣很多地方逐漸成為外籍人士聚集交流的場所,桃園站車站附近的「桃園東南亞街區」是其中一個。 

桃園有許多外籍移工在各個工廠上班,所以桃園擁有了多元文化族群的特點,位在桃園車站附近有一個地區叫做「桃園東南亞街區」,路邊有多種語言的店牌,有越南文、印尼文、泰文等異國語言,使這裡變成一個文化飛地的地方。 

近年來,越南移工日移增加,有很多越南移工在假日或週末的時候來這裡跟其他同鄉的越南朋友見面聊天,一起吃老家鄉的美食,所以也有許多越南人在這裡開設了越南小吃店,不少人把這裡稱作「小胡志明」。除了越南小吃店之外,很多雜貨店也買很多越南當地的料理食材和零食,讓在台灣工作的越南移工在這邊也可以買到老家鄉的味道,也可以用母語跟朋友聊天,保留自己國家的文化特色。 

2020年後,後站重新劃設人行道,友善的環境帶來新風貌,吸引不少台灣大眾前來用餐、採購,從異國味濃厚的日常生活用品及餐點,逐步認識東南亞文化,感受外國朋友的熱情,進一步認識彼此和文化交流的機會。

 

參考文件: 

1. 文化飛地:Sunroute旅館在臺北。2009-01-28。https://blog.xuite.net/hung.chihwen/wretch/152077377#:~:text=200901282211%E6%96%87%E5%8C%96%E9%A3%9B%E5%9C%B0%EF%BC%9ASunroute%E6%97%85%E9%A4%A8%E5%9C%A8%E8%87%BA%E5%8C%97&text=%E5%9C%A8%E5%9C%B0%E7%90%86%E5%AD%B8%E4%B8%AD%EF%BC%8C%E6%9C%89,%E7%B5%B1%E4%B8%80%E5%89%8D%E7%9A%84%E8%A5%BF%E6%9F%8F%E6%9E%97%E3%80%82

2. 【大城小事】異國濃情 桃園東南亞街區。2022-04-23。https://www.peoplemedia.tw/news/9a6e8287-0ffb-4a90-bede-4f43c31b242c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